“因為赤腳醫生自身專業醫學水平有限,他們實際上能解決的醫療問題是有限的,只能說,在其時的條件下,赤腳醫生為基層民眾供給了壹種力所能及的協助。”
馬文芳也表示,赤腳醫生處理的主要是頭疼腦熱、氣管炎等常見病,假如遇到急性闌尾炎等需求手術的疾病,需盡快轉送到更高級別的醫院。日常工作就是背著藥箱下地幹活,裏邊裝著針灸針、常見藥和“老三樣”,即聽診器、血壓計、體溫表。夏天誰在地裏幹活中暑了,馬文芳就馬上曩昔給人解暑;假如有人磕碰刮傷,他便曩昔消毒包紮;棉花地打農藥時,常有人因吸入農藥而中毒,到後來還常有喝農藥自殺的,都要赤腳醫生去急救。
《發明與重構——集體化時期鄉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赤腳醫生現象研討》壹書總結,到1960年代中期,因為不斷學習、實踐和培訓,衛生保健員(後來的赤腳醫生)已經掌握了幾十種常見病癥的治療、幾十種藥物的運用,以及針灸和簡略的中草藥常識。
其時藥品仍比較緊缺,價格也高。農人感冒嚴重了才去花兩分錢買兩片阿司匹林,假如還治不好,就加壹支青黴素。馬文芳記得很清楚,壹支青黴素進價壹毛五分八,賣價壹毛八,全國同壹價。
“其時都賺工分,我們都沒有賺錢的概念。”馬文芳解說說,藥品是村上大隊拿錢壹致買來的,收入歸公。且其時是計劃經濟,像青黴素這樣比較寶貴的抗生素想多買都沒有,每個村的每個大隊每月最多領10支。
張大慶以為,赤腳醫生對鄉村的藥物現代化遍及起到了積極作用。至於壹些研討中提到的“赤腳醫生加劇了抗生素濫用問題”,張大慶以為這是壹種“後見之明”,抗生素在其時能比較快地解除患者病痛,而用藥規範在其時還未遍及,因此不宜深究。
在其時的條件下,吃得起西藥的農人是少量,大多數村民看病,靠的還是“三土四自”,即土醫、土方、土藥,自採、自種、克己、自用中草藥。馬文芳還專門買了藥碾,把草藥碾成粉,或加水,團成藥丸。